客家摇篮拍客家·民俗|蓆狮犁狮闹古陂

2023-08-26 12:05:22     来源:赣南日报

“头唐江、二营前、三古陂、四门岭”,信丰县古陂镇历史上曾是赣南四大商业名镇之一。在这里传承了数百年的民间舞蹈——蓆狮、犁狮,见证了它往昔的辉煌、今朝的蝶变。


(资料图)

犁狮演示犁田情景。

挪腾跳跃逗蓆狮。

古陂蓆狮、犁狮是当地谢氏、黎氏匠心创作的以狮子和牛为象形的香火狮,是全国罕见的与姓氏紧密关联的狮舞。蓆狮起源于明末,因这种狮的狮身是用两条草席连接而成,也因古陂客家姓氏中的“谢”方言与“蓆”谐音,故名。犁狮则起源于清末,当地黎姓人创作了一种模仿牛犁田的狮舞,欢乐表现农耕场景。

蓆狮舞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连续表演三夜,整个舞蹈过程包括舞狮和“赶”龙两部分。舞狮一般由五人表演,其中三人分别舞狮头、狮身和狮尾,把耕作、采收等生产生活场景,艺术、形象地融入舞蹈动作之中,充满田园诗情;另外两人演“迴迴”,就是两个戴面具的人,负责引狮、逗狮、开路等舞蹈表演。

犁狮劲舞,光影灵动。

蓆狮表演,火光点点。

蓆狮犁狮同场舞。

蓆狮舞最精彩的部分,是压轴戏“赶”龙,到了第三天即元宵节之夜,所有谢氏男丁都两手各持一把香火,将蓆狮送上附近高山,并在当夜增添两条稻草香火龙,在高山上嬉戏狂舞,一时锣鼓喧天、热闹非凡。然后双龙在前,蓆狮在后,一声号令,千人高声应和,从后面把双龙和蓆狮“赶”下山,一直“赶”到祠堂门口,才算把“龙势”(与“龙狮”谐音)“赶”到了谢氏门下,寓意本族将家家兴旺、事事顺心。村民将龙和狮“赶”回后,先面对祠堂行唱喏礼,然后把未燃尽的香火“抢”回家,插在各自的神台、大门、灶头等处,以求吉利、驱瘟邪、祈平安。然后各家各户将茶酒、果品、点心端到大厅,打连桌饮酒欢庆,共商一年生产生活大计。最后,把龙身、狮身送到河边焚化,以示有接有送,龙归大海。

给犁狮点香“热身”。

一丝不苟,扎制蓆狮。

犁狮是黎明村黎氏一族受谢氏蓆狮启发创作的一种狮舞。古陂方言中“黎”与“犁”都念成léi,与蓆狮一样,暗含姓氏又避讳姓氏,遂名犁狮。犁狮以驱牛犁田的劳动场景为主。其造型模仿耕牛,道具也是以“牛”和“犁”为主。整个舞蹈形象生动、充满欢乐,并配有“迴迴”负责开路、逗狮。其特点是以稻草扎狮身,遍插特制香火。犁狮表演沿袭传统民俗仪式,场面热闹,富有情趣。主要表演阵容有一头“大牛”、一头“小牛”、一个“迴迴”,一个扶犁人。犁狮产生的动机与蓆狮基本相同,包括表演的时日和前后的过场也大致相同,但犁狮比蓆狮表演容量更大、演示场景更多,整个犁田舞蹈热烈欢快,形象诙谐。

戴上“头盔”舞蓆狮。

引犁狮巡游暖场。

蓆狮、犁狮具有浓郁的赣南客家乡土气息,刚柔并济,鼓舞人心,加上其独特的舞姿和吉祥的寓意,一经问世就深受客家人喜爱,成为岁时节令舞蹈。它们融中原文化、客家文化、土著文化于一体,并极富地方特色,象征劳动之美,祈愿瑞气临门。经数百年代代传承,蓆狮、犁狮已化为赣南客家人刻于骨、溶于血、藏于魂的乡愁。2011年,狮舞(古陂蓆狮、犁狮)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。

(赖联明 李千千 刘荣生 张元兵 见习记者伍煜 文/图)


编辑:谢忠英

值班主任:肖静

关键词:

明星

电影